重溫典範 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紀念
文/本刊編輯部 圖/本刊資料室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於臺北市中山堂(前公會堂)舉行, 日本投降代表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向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呈降書,陳儀繼之廣播宣告受降完畢,臺灣正式復歸中華民國。翌年八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十月二十五日為臺灣光復節。
今年適逢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紀念,回顧清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並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當時臺灣同胞人人情緒激憤,並以寡敵眾、以弱擊強,展開一連串的抗日行動,也因而犧牲了許多寶貴性命;直到國軍抗日勝利,我國民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投降,淪陷了半個世紀的臺灣、澎湖重回中華民國懷抱,百姓始能享有自由民主的安定生活。
甲午戰爭的史詩
滿清末年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李鴻章在日本下關的「春帆樓」旅館簽下《馬關條約》,同年五月八日清日雙方互換批准書,此條約為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在《馬關條約》的第二條內載明:割讓臺灣全島及其附屬諸島嶼及割讓澎湖列島,臺澎地區從此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
但日本謀我之意圖並未因此停止;民國二十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展開軍事侵略;二十六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為了救亡圖存,中華民國政府領導全國軍民展開了八年對日抗戰,此時歐陸則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十一年底,中華民國與美、英等國領袖在開羅舉行會議,並擬定《開羅宣言》內容之「日本竊自中國的領土,東三省、臺灣、澎湖,必須歸還中華民國。」同時,《波茨坦宣言》第八條也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日本領土只限於四大島」,確定日本戰敗後,臺灣、澎湖「必須歸還中華民國」。
八年抗戰血與汗
八年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艱苦、最慘烈、範圍最大、犧牲最多的戰爭,國軍將領、官兵及人民,殉難的人數達兩千萬餘人。而這些先烈們的犧牲與堅持,也使得日本終在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宣布無條件投降,我國為能夠順利接管臺澎地區,於八月二十五日制訂「臺灣收復計劃綱領」,成立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及警備總司令部,實行軍事管理;同年九月九日,何應欽上將在南京接受日本代表呈遞降書;十月二十五日我國政府在臺北公會堂(現為中山堂)接受日本政府代表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呈遞降書,結束日本殖民高壓統治。
《臺灣省光復二十七週年紀念告全省同胞書》中提到:「臺灣同胞在日據時期,備受欺凌與壓迫,直到光復以後,纔解脫了枷鎖,獲得了自由。」百年前,《馬關條約》將臺灣變為日本殖民地,五十年後,臺灣再度納入中華民國版圖,百年間臺灣主權更迭,在這光輝十月,顯露無遺。
不可抹滅的功勳
為了紀念這個意義非凡的日子,政府於民國三十五年明定十月二十五日為「臺灣光復節」;而後,八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於中山堂廣場建立「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以「歷史留言版」、「靜默沉思臺」為設計概念;到了一○○年,政府與「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碑文委員會籌撰碑文,永誌懷念戰爭中犧牲的同胞,當年因為這些國軍將士犧牲生命抵抗外侮,國家現在才能有如此和平安樂的生活環境。
回顧歷史,國軍總是在國家危難之際,義無反顧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用血肉築起國家永續發展的長城,奠下國家穩定的基石,這是絕對不容否認的光榮史實,值得國人肯定與尊敬;而臺灣光復節的設立,不僅提醒我們應當飲水思源、心存感恩,莫忘先烈先賢的犧牲與他們為國奉獻的時代精神,同時更應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安定與繁榮,軍民團結齊心,持續為中華民國的未來與前途攜手奮鬥。
(點閱次數:2484)